男女各有發福曲線
肥胖已成全球“流行病”,可導致諸多不良健康后果,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癥等。近年來,我國超重肥胖患病率上升快,患病人數已躍居世界第一。有研究預測,2030年中國成年人超重肥胖比例將分別達65.3%和31.8%,可能對醫療體系和人口健康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男性中年發福,女性產后易胖
了解肥胖特征有利于更好地開展針對性防控工作。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發表在《英國醫學委員會公共健康》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對北京近2.5萬名成年人進行了調查,發現男女肌肉和脂肪分布存在顯著區別,且隨年齡增長,肥胖發生率也呈明顯差異。
研究人員在北京市城區隨機招募篩選出24417名20~60歲參與者(包括10225名男性和14192名女性),并將他們分為20~29歲、30~39歲、40~49歲、50歲及以上4組,測算了參與者身體成分指標,包括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脂肪重量、體脂率、肌肉質量、內臟脂肪面積和腰臀比。研究人員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推薦的標準來評估超重和肥胖:BMI在24~28千克/平方米屬于超重,超過28千克/平方米屬于肥胖;男性體脂率超過28%、女性超過30%屬于肥胖;腰臀比男性超過0.9、女性超過0.85,內臟脂肪面積超過100平方厘米都屬于中心性肥胖。
數據分析顯示,隨著年齡增長,男性肌肉質量損失更多,內臟脂肪增長潛力更大,中心性肥胖率更高。具體來說,男性全身肌肉質量和脂肪重量在30~39歲時達到峰值。BMI標準下,超重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50歲及以上時達到49.62%;肥胖率隨年齡增長先升后降,在30~39歲時達到27.33%的峰值;超重率和肥胖率兩者累計在40~49歲達到73.52%的峰值。雖然體脂率波動較小,但男性的腰臀比和內臟脂肪面積隨年齡增長而大幅增加,40~49歲增幅最為顯著。
相比之下,女性體脂率隨年齡增長顯著升高,肌肉質量穩定,但總體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逐步上升。若以BMI為判斷標準,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先下降再升高的趨勢,其中超重率在50歲及以上時達到38.36%的最高值;肥胖率在20~29歲時達到27.83%的最高值;超重率和肥胖率兩者累計在20~29歲達到53.16%的最高值。若以體脂率、腰臀比和內臟脂肪面積為標準,女性肥胖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但增幅較小,每個年齡組中心性肥胖率都不超過30%。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減重中心(肥胖與代謝病外科)主任醫師王存川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上述研究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通過科學的身體成分指標數據,反映了我國中年男性易發福這一普遍現象,且多為脂肪堆積在腹部的中心性肥胖,女性最易發胖的年齡段大約在生育過后,兩性發福比例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
肥胖從“身”傷到“心”
王存川表示,肥胖與諸多個體因素相關,包括遺傳、生活方式、心理因素,以及性別、職業、教育程度、健康素養等。同時,政策、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也可能通過影響個人行為,導致超重和肥胖的發生。其中,遺傳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導致的肥胖占比為40%~80%,不僅影響肥胖程度,還影響脂肪分布類型、個體基礎代謝率、運動能量消耗速率等,甚至決定著飲食喜好。
性別也影響著肥胖的發生,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胖。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母義明教授團隊,針對全國243個城市1580萬成年人的調研結果顯示,超重比例男性為41.1%、女性為27.7%,肥胖比例男性為18.2%、女性為9.4%。此外,男女身體成分也存在差異。肌肉質量從嬰兒期開始就表現出不同,成年期女性更是顯著低于同齡男性。脂肪分布受性激素變化影響,女性育齡期傾向于將脂肪儲存在皮膚下和下半身,形成“梨型”身材,絕經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減少,腹部易堆積脂肪,形成“蘋果型”身材。男女隨年齡增長均面臨性激素水平下降,脂肪從傾向于堆積在皮下轉變為易堆積于腹部。
作為一種慢性疾病,肥胖對健康威脅很大。王存川分析,一方面過多的脂肪會導致人體諸多功能失調,增加2型糖尿病、膽囊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痛風的發生風險。體內脂肪是炎癥介質的重要來源,若數量過多將影響葡萄糖和脂肪代謝,導致心臟代謝異常和患癌風險增加,無病時間和預期壽命縮短6~14年。總的來說,肥胖至少與240種合并癥和代謝疾病患病風險增加相關,包括常見的高血壓、心臟病、骨關節炎等。另一方面,較低的肌肉質量通常會導致新陳代謝下降,身體熱量需求減少,可能使保持體重變得更加困難,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對于男性來說,肌肉質量減少會導致雄激素分泌減少,人可能因此變得虛弱、易疲勞。此外,肥胖還可能引發心理問題,導致患者工作成就感降低、缺乏社交活動,甚至遭遇歧視等,從而影響整體生活質量。
防治肥胖需全社會合力
肥胖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國人生活方式發生改變,身體活動減少,心理壓力上升,外出就餐機會變多,快餐、加工食品、高脂和高糖食品消費增加,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肥胖發生幾率。數據顯示,1982年中國人口的7%被認定為超重,到了2023年,這一比例已升至34.8%。日益增長的肥胖趨勢,也將進一步加重醫療衛生體系負擔。據研究統計,2020年中國歸因于超重/肥胖的醫療費用為2027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15%,而到2030年,這部分費用預計將達4178億元人民幣,占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比例也將提升至21.5%。
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復雜,牽扯到各行各業,預防肥胖需綜合政策、經濟、環境、社會和行為等多方位、多層次因素采取措施。首先,肥胖患者自身、政策制定者乃至社會全員,都應認識到肥胖是復雜的慢性疾病,不能把成因簡單地歸為個人懶惰、暴飲暴食等。同時,應呼吁社會消除對肥胖的偏見和歧視,給予肥胖人群更多支持與幫助。
其次,應強化政府責任,推動相關體系建設。政府應將肥胖防控納入工作計劃,如將肥胖治療費用普遍納入醫保,加強公共體育場所等支持性環境建設,強化高糖、高脂、高鹽食品標簽管理,鼓勵學校將膳食營養和身體活動相關健康知識融入常規教育等。
最后,應注重“家庭干預”,提升個人和家庭重視程度。成員間可相互督促采取以下舉措,包括:定期監測體重,將成年后體重增長控制在5千克以內,若超過10千克需警惕相關疾病風險;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重規律作息和適量運動;養成科學飲食習慣,注重平衡膳食,保證營養全面攝入,同時避免煎、炸等烹調方式,控制油、鹽、糖等使用量,減少在外就餐次數。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BMI指標顯示超重或肥胖,同時體脂率超標,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改善生活方式,以減少肥胖相關并發癥風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藥物減輕體重。若生活方式干預、膳食管理聯合減重治療的方式無效,經專業醫生評估后,可采用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