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位專家達成共識:運動前中后應監測七大指標
運動有益健康,但也要注意把握“度”和“量”,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風險人群,運動時需要實時評估心血管功能,否則極易引發運動風險,嚴重者還可能出現運動性猝死。近年來,關于運動猝死的悲劇時有發生,不久前“42歲知名男主持人感冒后運動突發心梗猝死”的新聞,再度引發社會關注。
近日,國際31位運動和醫學專家針對心血管功能評估達成一項共識,提出7個評估項目,包括靜息心率和運動心率,運動前、運動時和運動后血壓,運動時主觀疲勞程度,運動時血氧飽和度。
靜息心率和運動心率。共識提出,為了確保運動的安全性,應該監測靜息狀態和運動狀態下的心率,評估運動中的心率變化。運動測試強度應高于安全運動強度水平。
靜息心率是反映心肺功能尤其是心功能的主要指標,是決定預期運動表現和整體健康狀況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在正常范圍內(成人60~100次/分),靜息心率越低,說明心功能越強。運動心率同樣能反映心功能,其與靜息心率的差值,則代表心臟的儲備功能。同步監測靜息心率和運動心率,可以監測心臟負擔,以及心臟對運動的反應。
“比如劉翔的運動心率能達到200次/分,而靜息心率大約50次/分,心率差為150次/分,運動時心臟供血量增加了4倍,但是普通人達不到這樣的差值,也沒有必要過度追求這樣的心率差?!?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一民說:“對于普通人,特別是患慢病的老年人來說,推薦中等強度的運動量,推薦運動心率可參考(220次/分?年齡)乘以(0.6~0.8)的計算方法,或者將心率控制在180次/分?年齡的范圍內?!?nbsp;
運動前、運動時和運動后血壓。共識建議,應在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后測量血壓,如果運動前血壓>180/110毫米汞柱,不應訓練;運動時如果收縮壓>250毫米汞柱,應終止運動;運動后10~15分鐘內血壓應恢復到接近基線水平。
張一民介紹,血壓是非常敏感的監測指標,相較于心率,運動血壓與心血管健康的關系更直接。因此,監測運動中的血壓變化對制定運動處方、確保運動安全有重要意義。但對于共識提出的血壓標準,張一民認為,慢病患者、老人可以再保守些,以運動前收縮壓不超過160毫米汞柱、運動時收縮壓不超過180毫米汞柱為宜。
“運動時收縮壓會升高,舒張壓變化不大或輕度降低,壓差增大。然而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比如冠心病患者在運動時容易心肌缺血,會出現收縮壓降低的情況,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需要立即停止運動?!睆埡3翁嵝?。雖然運動前、中、后血壓監測都很有必要,不過張一民通過多次實驗發現,運動時的血壓監測往往難以實施,出現偏差的可能性很大。
運動時主觀疲勞程度。主觀疲勞程度是運動過程中自身疲勞感受的評估和體驗,可作為調整運動強度和衡量體能改善的指標,對于心率無法準確反映運動強度的患者(如服用控制心率藥物的人)尤其有用。
運動過程中究竟是輕松、費力還是筋疲力盡,可以參照主觀疲勞感知評估量表(RPE)。該量表將運動中主觀感受的費力程度劃分為0分(完全不費力)到10分(最大程度的用力)10個等級。張海澄建議運動時進行說話測試,如果可以完整地說出一句話,或能比較順暢地回答問題,說明沒有出現運動性疲勞,反之,如果明顯感到精神不振、身體無力、困倦氣短、胸部憋悶、心悸頭暈,則需要立即降低運動強度,休息調整。
運動時血氧飽和度。運動過程中的血氧飽和度表明了肺部向身體細胞輸送氧氣的有效性,可反映心肺功能,尤其適用于嚴重肺病以及出現呼吸困難的心臟疾病患者。隨著運動強度增加,呼吸加快,從而保證血氧飽和度在安全范圍內。如果運動時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提示需要立即停止運動。
張一民認為,這7項指標不僅反映了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心血管系統基本功能變化,同時也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指標?!袄碚撋蟻碚f,為保證鍛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每個人都應該參考這7項指標,慢病患者及老年人是重點應用人群。最簡便的方法,是在運動時佩戴支持體溫、血氧、心率監測的智能手表,以便實時自我監測?!睆埡3螐娬{,參照這7項指標對心臟疾病患者進行科學評估,便于開出客觀有效的康復運動處方。此外還可以根據臨床需要使用其他手段,比如“運動時心電圖監測”“運動時耗氧量監測”等。
最后,張海澄特別提出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康復運動時的注意事項。運動前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好,心率容易偏高,運動前的熱身鍛煉也不可忽視;運動時確保運動強度循序漸進,同時適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運動后的拉伸必不可少,每次運動最好保持一定的時間間隔,比如隔一兩天運動一次,給心肺和肌肉留有足夠的修復時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