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治療將改變聽力障礙的治療方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全球大約有4.6億人受到聽力損傷的影響,其中大約9成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人群。在65歲及以上的人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受到聽力損傷的影響。
據估計,每年有超過100萬新生兒出生時就存在聽力損傷。超過1.4億青少年(12-35歲)因長時間暴露于高音量的音樂和娛樂活動中而受到聽力損傷的影響。這些數據表明,聽力受損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一個普遍問題。
近年來,干細胞在多個疾病領域中展現出了治療的前景。同樣,在耳部的治療研究領域,干細胞也取得了新進展。
我們來了解一下干細胞對于耳聾的治療到底能夠發揮哪些作用?臨床進展又有哪些?
什么是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又稱“耳聾”,耳聾是聽覺系統中傳音、感音及其聽覺傳導通路中的聽神經和各級中樞發生病變,引起聽功能障礙,產生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的統稱。
聽力損失主要有3種類型:傳導性、感音神經性和混合性聽力損失。一般來說,傳導性聽力損失可以通過藥物或手術治愈,例如中耳炎治療、鼓膜修復或聽小骨置換手術。然而,不可逆的聽力損失的罪魁禍首是另一種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傳導性聽力損失的病變位置為外耳和或中耳,這兩個部分負責將聲音傳入內耳。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病變位置為內耳和或聽神經。
誕生之初,每個人耳朵里大約有15000個毛細胞,但這些毛細胞一旦損壞便不能再生,于是因為毛細胞減少或損傷將會導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常見病因有:
先天性的畸形:如耳道閉鎖及骨膜、聽骨、蝸窗等發育不全等。
后天性的外耳道阻塞:如耵聹栓塞、骨疣、急性傳染病、腫瘤、外傷、炎癥中耳炎等。
其他的病因: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耳聾、梅尼埃病和藥物影響等。
針對聽力損失的臨床治療手段有安置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等,但這些技術并不能治愈聽力問題,僅僅可以起到部分改善作用,其效果仍有局限性。
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干細胞或能夠給耳聾的治療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把研究聚焦到了干細胞上,希望通過干細胞技術實現耳聾的根本性治療。
干細胞治療耳聾的機制
干細胞治療是一種潛在的聽力受損治療方法,其原理是將干細胞移植到損傷的聽覺系統中,促進其自我修復和再生,以恢復聽覺功能。干細胞是一種能夠自我更新和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細胞,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治療聽力受損的細胞來源。
干細胞治療的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內耳細胞再生:內耳細胞是負責感知聲音的細胞,它們受損后不能再生,導致聽力受損。干細胞移植可以促進內耳干細胞分化為內耳細胞,增加內耳細胞的數量,從而恢復聽力功能。
2.促進神經元再生:聽覺神經元是將內耳傳來的聲音信號傳遞到大腦的神經元,它們受損后也不能再生。干細胞移植可以促進神經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增加聽覺神經元的數量,從而促進聽覺信號的傳遞和恢復聽力功能。
3.促進神經元突觸再生: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點被稱為突觸,它們也是聽覺信號傳遞的關鍵。干細胞移植可以促進神經干細胞分化為突觸形成細胞,促進突觸的再生,從而促進聽覺信號的傳遞和恢復聽力功能。
4.抑制炎癥反應:聽力損傷后,周圍組織會發生炎癥反應,導致聽覺功能的進一步受損。干細胞移植可以抑制炎癥反應,減輕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從而保護聽覺系統,促進聽力功能的恢復。
干細胞治療耳聾最新臨床進展
2018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成功治療了一名年輕男子的聽力受損。這名男子在一次事故中受到頭部損傷,導致他的聽力受損。研究團隊從該患者的耳部組織中提取了干細胞,并將其轉化為內耳細胞。這些內耳細胞隨后被植入該患者的耳朵中,成功恢復了他的聽力。
2018年,美國Cord Blood Registry臍帶血庫公布了采用自體臍帶血治療兒童獲得性感音神經性耳聾(SNHL)的臨床研究積極結果。該研究在11例6個月至6歲獲得性SNHL兒童患者中開展,評估了靜脈輸注自體臍帶血的安全性和初步療效。
研究結果顯示,輸注自體臍帶血安全、可行且耐受性良好,45%的患者在輸注后聽覺腦干反應表現出顯著改善(p<0.05)。
2021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團隊治療了一名女性患者的聽力受損。這名患者在一次手術中受到了耳部感染,導致她的聽力受損。研究團隊從該患者的骨髓中提取了干細胞,并將其注入患者的靜脈中。這些干細胞隨后進入到患者的耳部,促進了聽神經的再生和修復。這項研究發表在《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上。
目前,干細胞治療耳聾還處于研究階段。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治療方案的優化,干細胞治療耳聾有望進入臨床應用階段。
總之,干細胞治療耳聾是一項具有巨大潛力的治療方法。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索其潛力,并尋求更好的干細胞來源、個性化治療、優化治療方案和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