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儲存是騙局還是科學?用一組數據告訴你
近年來,干細胞儲存服務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視野,被醫學廣泛應用,但生活中仍存在著不少質疑,身邊總有支持和反對的聲音。
支持派:干細胞號稱“萬用細胞”,如果家庭有經濟條件的話,完全有必要給孩子“上一份保險”,可以在未來萬一出現重大疾病時,提供一個有效的治療和拯救手段。
反對派:現在存儲有啥用,萬一用不著呢?那就是交“智商稅”!
那么,干細胞儲存到底是騙局還是科學?
最接近我們的一次干細胞治療疾病事件是新型冠狀病毒,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王福生院士利用間充質干細胞為新冠患者治療,抑制炎癥,減少肺部病理損傷,重癥病人沒有向危險重癥發展,普通病人沒有向重癥病人發展,最大的患者有85歲。
美國生物學家喬治戴利曾斷言“如果20世紀是藥物治療時代,那么21世紀就是細胞治療時代。”通過對近十年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獎趨勢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大部分都是圍繞著細胞功能與應用、疾病治療,這也再一次證明現代醫學的道路向著細胞治療邁進。
讓研究成果落地,用數據說話。在長達幾十年的干細胞研究中,這些在干細胞領域取得的重大獎項成果已經足以證明,這是一項偉大的科學探索。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與干細胞相關的獎項
1990年,獲獎人:約瑟夫默里(美國)、唐納爾托馬斯(美國),獲獎項目:發明應用于人類疾病治療的器官和細胞移植術
2007年,獲獎人:馬里奧卡佩奇(美國)、馬丁埃文斯(英國)、奧利弗史密斯(美國),獲獎項目:在利用胚胎干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上的發現
2010年,獲獎人:羅伯特杰弗里愛德華茲(英國),獲獎項目:創立了體外受精技術,被稱為“試管嬰兒之父
2012年,獲獎人:約翰格登(英國)、山中伸彌(日本),獲獎項目: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干細胞(iPSC),細胞重編程技術
2000年來《科學》雜志十大科學突破與干細胞相關的項目
2000年,項目:移植受體中發現身體某些部位的成年細胞能夠轉化成其他類型的細胞,位列第五位
2003年,項目:發現胚胎干細胞既能發育成精子又能發育成卵子,位列第七位
2007年,項目:發明細胞重編程技術,位列第二位
2008年,項目:細胞重編程技術,位列第一位
2010年,找到了一種用合成RNA來進行細胞重編程的方法。該方法更為快速、高效和安全,位列第九位
2012年,項目:使用干細胞誘導形成具有生育能力的卵細胞并受精產下子代,位列第三位
2013年,項目:成功地從克隆的人類胚胎中得到了干細胞,位列第八位
2014年,項目:使用干細胞培養出酷似胰島細胞的細胞,為研究糖尿病提供了新的途徑,位列第六位
國家獎項中與干細胞相關的獎項
2011年,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人毛囊多潛能干細胞的獲取及其在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中的應用,獲獎單位:吉林大學
2013年,獎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干細胞多能性與重編程機理研究,獲獎單位: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
2014年,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獎項目:成體干細胞救治放射損傷新技術的建立與應用,獲獎單位:解放軍307醫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
2014年,獎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哺乳動物多能性干細胞的建立與調控機制研究,獲獎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
2015年,獎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異基因造血干細胞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獲獎單位:浙江大學
最后,來自科學家的認可也賦予了未來更多希望。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宏灝在南華生物細胞生產基地竣工儀式上講話:我國正處于重要的發展時期,復雜的國際形勢,要求我們在各個行業,尤其是尖端的、高端的、關鍵性的、突破性的技術方面有所發展,而干細胞和藥學研究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領域。一些突出的慢性疾病重大的惡性疾病、全新的疾病,都可能因為干細胞的研究轉化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