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中國夫婦不孕不育?
2022年,中國人口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人口問題、生育問題再度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同時,輔助生殖用藥及相關技術的熱度隨之增長。
近日,長春高新(000661.SZ)在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生長激素在輔助生殖領域有所應用,現有的注射用重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用醋酸西曲瑞克等為輔助生殖領域相關產品。同時,公司積極推進重組人促卵泡激素- CTP融合蛋白注射液、水溶性黃體酮注射液等新產品的臨床研發進展。
2月8日,長春高新發布公告稱,其子控股公司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水溶性黃體酮注射液,獲得藥物臨床試驗批準,申請的適應癥為適用于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中無法使用或不耐受陰道制劑但需要額外黃體酮的女性。
輔助生殖是指通過醫療輔助手段,對人的卵子、精子、受精卵或胚胎進行人工操作,使不孕不育夫婦妊娠的技術,主要包括人工受精(AI)和體外受精(IVF-ET,即試管嬰兒)及其衍生技術。輔助生殖藥物,顧名思義,即在一個完整輔助生殖周期中所使用到的藥物,作用機理是調控排卵周期,多使用在IVF過程中。不過,輔助生殖藥物也可以脫離輔助生殖周期單獨給不孕不育癥患者使用,用于誘導患者排卵,或者給普通孕婦進行保胎。
觀研天下發布的相關報告指出,根據IVF周期數計算,2020年我國IVF用藥市場規模已達142.8億元,2016-2020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5%。隨著IVF滲透率的提高,2023年其用藥市場預計超過21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輔助生殖藥物仍為進口主導,國產化程度低。也因此,業內普遍認為,輔助生殖藥品國產替代空間廣闊,特別是在未來市場進行集采的情況下,將有更多機會推動市場競爭。
仍以進口藥物為主導
常用的輔助生殖類藥物主要分為降調節藥物、促排卵藥物、誘發排卵藥物和黃體支持藥物四類。降調節藥物主要有曲普瑞林和西曲瑞克;促排卵藥物主要有促卵泡激素、氯米芬、促黃體激素、尿促性素等;代表性的誘發排卵藥物為絨促性素;黃體支持藥物主要有地屈孕酮、黃體酮。
據動脈網2021年公布的數據,從整個產品市場份額來看,國內輔助生殖藥品80%以上依賴進口。背后原因系我國輔助生殖行業發展晚于國外,技術積累薄弱,加上輔助生殖藥品研發周期長,一般為4~6年。
以輔助生殖應用最廣且最大的促排卵藥物品種——促卵泡素為例,早在1986年,雪蘭諾(Serono ,該企業后被德國制藥企業默克收購)就推出了尿促卵泡激素(FERTINEX),1995年,雪蘭諾又推出了純度和安全性更高的重組促卵泡激素(Gonal-F)。而國內企業一直到21世紀才研制出這兩款產品。2005年,麗珠集團(000513.SZ)尿源促卵泡素(麗申寶)實現上市。2015年,金賽藥業的重組人促卵泡激素(金塞恒)上市,成為第一款國產的重組人促卵泡激素。
目前,麗珠集團的尿源促卵泡素為國內獨家產品,并于2015年實現全部進口替代,但重組人促卵泡激素市場仍被進口產品占據,2020年,默克產品的市占率為83.9%,金賽藥業市占率則為16.2%。
從輔助生殖各類藥物的使用情況看,促排卵藥物占比最高,高達62%,黃體支持藥物占比20%,降調節藥物占比15%,誘發排卵藥物占比3%。費用方面,據前瞻經濟學人公布的數據,一個試管嬰兒周期的費用大概是在3-5萬元之間。其中,術前檢查費用占比為5%,藥物促卵費用占比為50%,手術費用占比為25%,胚胎冷凍費約為15%,其他費用占比5%。
據了解,促排卵藥物的作用是用來促進卵泡生長和發育,通常在月經第3-7天開始使用,需應用10天左右,使用數量為20-40支,因而費用占比較大。
2月3日,國家醫保局在回復多項建議提案中提到,目前已將符合條件的生育支持藥物,如溴隱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藥品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提升了部分患者的用藥保障水平。不過,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上述藥物2021年就已進入國家醫保目錄,此外,如卵泡素等部分價格更高的輔助生殖藥物尚未納入醫保。
另據《北京日報》2月5日消息,國家醫保局在一個關于建議將不孕不育治療納入免費醫療的提案答復中還提到,將逐步把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基金支付范圍,減輕不孕不育患者醫療負擔。
圖片來源:國家醫保局
對于國家醫保局再次發聲要將輔助生殖逐步納入醫保,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政策落實有效,進口廠商短期內可能是獲益的。“但我們也看到上游各細分藥械領域已經有不少國產廠商正在發力,并已在如促排卵這一關鍵用藥環節的部分細分產品領域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隨著醫保相關政策逐漸落地和深化,中長期來說還是會利好質量可靠、價格優勢的國產廠商。” 該人士稱。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強調,這仍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美中宜和生殖健康部負責人李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輔助生殖治療里還有1/4-1/3的部分是藥品的支出,如果這部分高值藥品價格不降或者不能醫保報銷的話,患者的治療負擔仍然會較重。”
國內藥企市場空間廣闊
同花順數據顯示,歸屬于輔助生殖概念板塊的上市公司共有61家。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這些企業中涉及輔助生殖用藥的企業共15家,分別是長春高新、麗珠集團、仙琚制藥(002332.SZ)、新華制藥(000756.SZ)、翰宇藥業(300199.SZ)等。
其中,麗珠集團旗下相關產品已涵蓋降調節、促排卵和誘發排卵三個階段。今年1月,麗珠集團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稱,公司在原有尿源產品的基礎上,也不斷加大重組產品的研發,重組絨促性素已上市銷售,重組促卵泡素也處于臨床試驗當中。此外,公司還將加速推進包括亮丙瑞林微球(3個月緩釋)、曲普瑞林微球(1個月及3個月緩釋)、丙氨瑞林微球(1個月緩釋)和戈舍瑞林緩釋植入劑(1個月緩釋)等瑞林類藥物的研發進度。
業績方面,據其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麗珠集團輔助生殖領域收入20.92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22.3%。
長春高新也在發力布局輔助生殖領域,但距離成為公司的第二業績增長點仍有距離。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長春高新輔助生殖領域的促卵泡素銷售收入近2.8億元,同期,公司營業收入為32.76億元。
此外,其原有產品生長激素雖然已應用于生殖領域,但尚未獲批相關適應癥。而在研產品重組人促卵泡激素- CTP融合蛋白注射液剛進入II期臨床試驗,水溶性黃體酮注射液則剛獲藥物臨床試驗批準。
長春高新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公司目前比較重視輔助生殖這部分市場,除了上述產品,公司也在積極研發其他的輔助生殖領域相關產品。“相較市場已有的輔助生殖藥品來說,現有獲批產品的優勢可能并不大。目前促卵泡素一年的營收也就幾個億,等在研的長效促卵泡素、黃體酮等產品出來,優勢會大一些。”
那么,中國輔助生殖的市場到底有多大?
2019年,錦欣生殖(1951.HK)向港交所遞交的IPO招股書中提及,中國輔助生殖服務市場前景廣闊,2017年中國大約有4770萬對不孕癥夫婦,預期于2023年將增加至約5620萬對。錦欣生殖表示,該數據來自行研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
不過,究竟該數據指的是5000萬不孕不育夫婦還是1億人不孕不育,弗若斯特沙利文曾對外解釋稱,公眾對該數據存在誤讀。其不孕不育夫婦人數數據來自各省衛計委、國家統計局和中國人口協會等部門的公開數據,2017年中國不孕不育夫婦對數為4770萬,而在統計中,夫妻雙方只要有一人患有不孕不育就算成一對,而不是需要夫妻雙方同時患病,實際上,夫妻雙方同時患病的概率很小。
弗若斯特沙利文曾預測,中國不孕癥患病率預計將從2017年的15.5%增加到2023年的18.1%,中國輔助生殖服務市場從2013年到2017年以15.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預計2017年至2023年將以15.6%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另據開源證券研報數據,國內輔助生殖技術滲透率僅為7%,同比之下,美國滲透率為30%,若剔除代孕的人群,同口徑滲透率仍可達24-25.5%,預計至2023年,國內輔助生殖市場規模預計將增加到400億元,長期空間預計將突破千億。
此外,平安證券也表示,輔助生殖項目進入醫保,將推動行業加速發展,下游的醫療服務企業將率先受益,若未來輔助生殖藥品市場進行集采,則有望推動市場競爭格局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