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中這個決策做對,可提高12%活產率
試管治療,很多時候看似流程化,但其中也有很多選擇,可以幫助提高成功率。就比如對于大齡備孕或者卵巢儲備低的姐妹來說,很多人會糾結:是先促排多攢胚胎之后再移植,還是有了胚胎就移植呢?
看似簡單的選擇,但是如果這個決策作對了,那不僅可能獲得更高的活產率,還能節省備孕時間,盡快結束這場“勞民傷財的試管之旅”。
所以,這兩個方案,到底要選哪個?今天跟著小俠一起來探究下吧~
▍重磅研究出分曉
在今年3月份《生殖醫學與生物學》的專業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于卵巢反應較差的婦女累積活產率的研究,就儲存胚胎是否更有利于活產率和縮短備孕時間,做了詳細的闡述。
▲ 胚胎儲存對卵巢反應不佳婦女累積活產率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一共選取了276例因POR(AMH值小于0.5-1.1ng/ml、AFC小于5-7個、獲卵數小于3個)而進行試管治療的不孕夫婦。
并將其分成2組,其中一組是有了胚胎就進行移植,而另外一組則是攢胚胎,至少儲存了5個之后開始移植。
從第一次促排開始,進行為期24個月的隨訪和統計,最后得出如下的數據:
其中對于試管人群來說,我們最看重的就是活產率和整個試管治療的時間。
在這個研究中發現:攢胚胎組的活產率為31.4%;不攢胚胎、有胚就移的那組,活產率為43.2%;同時整體的用時,攢胚胎組,平均花費20.5個月,而直接移植的那組,平均用時16個月。
也就是不攢胚胎,有了胚胎就直接移植,這個方案,不僅活產率高,并且用時也比攢胚胎組更短。
這個結果,和你之前想的一樣么?
這個研究可以說,將兩個決策的勝負說的很明白。也就是對于大齡姐妹或者卵巢儲備較低的人群來說,在試管中不攢胚胎,而是有了胚胎就進行移植,這組“完勝”。
▍關于結果的三點思考
看到這個結果,你是不是終于有點眉目了呢?不過,你會不會也有一些疑問?
AMH值這么低,不攢胚胎的話,會不會最后無卵可用?如果真的不攢胚胎直接移植,是不是要鮮胚移植?要不要根據這個數據,調整自己的試管策略呢?
那借著這個研究,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
1. AMH值太低,擔心無卵可用?
我們知道,很多姐妹之所以選擇多攢胚胎,是因為擔心自己的卵巢儲備太低,如果不抓緊時間攢胚胎,很擔心最后無卵可用。
所以趁著還有卵,就盡可能的多取多攢。其實,這樣的考量對也不對。
對于高齡卵巢儲備極低,比如AMH值小于0.1ng/ml的姐妹來說,每個周期可能僅有1-2個卵泡,月經周期已經開始縮短,臨絕經期的癥狀也有所顯現,那此時確實需要爭取時間,以多取卵攢胚胎為主。
但是對于大多數還沒有這么緊急的姐妹而言,只要每個周期比較穩定的有2-5個卵泡,那此時,可以促排拿到胚胎之后就去移植去試。
比起對數量的擔憂,更應該重視質量的提高。畢竟生育一個孩子,只需要一個卵子即可。
所以要結合自己的年齡以及儲備情況,去做計劃。尤其是將易孕體質調理納入整個計劃中,則會更有勝算,畢竟質量的重要性遠大于數量。
2. 要不要優先考慮鮮胚移植
在沒有看到詳細研究時,小俠也曾以為,非攢胚胎組和攢胚胎組有如此大的差距,會不會是因為鮮胚和凍胚移植方式的區別。
畢竟對于大齡姐妹,也意味著胚胎會更加“脆弱”,減少對胚胎的凍結,有可能會提高移植成功率?
后來看了詳細的數據,發現在非攢胚胎組中,38.2%的周期采用了鮮胚移植,61.8%的周期采用了凍胚移植。
所以,對于移植方式而言,還是要看個體的情況。如果有了胚胎,且自身的宮腔環境和母體狀態均良好的情況下,那我們首選鮮胚移植。但如果自身條件不允許,凍胚移植也無可厚非。
尤其是合并有內異癥、息肉、炎癥等宮腔問題時,我們更應該重視宮腔環境對胚胎著床率的影響。提前調理宮腔環境,改善母體的代謝,也更有助于提高最后的成功率。
3. 數據也有局限性 個體情況個體考量
盡管研究的數據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畢竟數據樣本依然不夠大,而且也僅限于當院的生殖中心,我們可以作為參考。
尤其是試管治療中,個體的情況不同,適合的方案也會有所不同。尤其是本身心態比較敏感的姐妹,如果反復移植失敗,很可能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
那此時,多攢胚胎,之后再調整宮腔環境及狀態,再進行移植,也不失為好的方案。
一方面只要有胚胎攢下,就能一定程度上緩解自己的備孕壓力;另一方面,養卵調理和養膜調理方向側重點會有些不同,在促排和移植前,可以更有針對性的調理改善。
這樣集中攻克一個關卡,也會利大于弊。曾給我們帶來鼓舞的劉南希,也是采用了這種策略,攢夠了胚胎才啟動移植。
所以,自己適合哪種方案,還是要回歸到自己身上,結合自己的整體狀態來定。
另外,除了攢不攢胚胎這個決策外,還有其他的很多決策,對試管成功率有影響。比如養不養囊、移植胚胎個數、試管要不要配合調理、以及花費多長時間做調理等等,這都是需要專業的生殖顧問,給予個體化的建議。
如果您在試管中,有哪些選擇還不清楚利弊,可用添加我們的生殖顧問,詳細咨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