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做試管嬰兒的經歷2
這是一家在Google上一搜就排名前幾的機構,因此我老公在各種網站上尋找了他們的成功率,當然yelp上也出現了負面的評論,它的地理位置在宇宙中心的Palo Alto(各大IT巨頭聚集地), 因此交通也是一件極為頭痛的問題,首次門診需要$245刀的診金,這其中包括了與醫生面談和一次b超的費用。我們此前對這一家抱著非常大的希望,預約3周后的面診。
*劃個重點:在美國看醫生都得預約,一般都得等3-6周不等,心態要放好,所以我們在做完調查就參加了UCSF的會議,同時約了三家機構,每家機構的首次門診的費用都不同,當天付錢
3周后,見到了Dr. Francis Polansky, 他教科書式的解說,寡淡無趣,最重要的是他在講解最后給了我一張ivf#成功率/與年紀和transfer#次數的表,看完之后我心情暴跌,試想一下,花$4萬美金左右,得到這樣一份的成功率為30%的表還真實很絕望的,緊接著,他給我做了b超,當時處于我排卵前幾天,卵泡形態和數量都很清晰,他數出16個卵泡,然后冷靜的告訴我:還不錯,當然最好是22個以上……(excuse me?16個還不好?)然后他的case manager(一個專門針對我案例的護士)就出來跟我聊他們后期的工作,總之,離開這個facility的時候,我心情是抑郁的,為此我專門搜了一下正常卵泡數量,以及做了大量這方面的工作,后來證明,我離開是對的,因為對一個醫生的信任影響整個ivf的治療,精神上的各種猜測、猶豫、惶惶不安、壓力,才是影響成敗的關鍵。
推薦這個查醫生的網站,這里可以查到ivf醫生的相關信息,有非常多的病人的真實反饋信息,下圖就是當時的Dr. Polansky,總推薦指數只有8,而且是基于2個人……
3. Kaiser Permanente
這也是當初我首選的一家,因為我的醫療保險是Kaiser的,然而后來得知Kaiser的保險不保任何ivf的費用……加上ivf的部門在接到我的婦科醫生推薦后除了給我開了一大堆的化驗單,之后就沒有找過我,好在保險保了這部分血檢($300-1500,價差取決于保險的保額),不含任何輸卵管造影和b超。
大機構就是這樣,不care小蝦米,case manager 輕松隨意得一塌糊涂,我的婦科醫生因為休了兩個半年的年假,我一直找不到她,于是果斷放棄了Kaiser。
后面還有一個關于Kaiser的花絮,更加慶幸了我沒有選擇Kaiser。
4. 其他
斯坦福醫院離我們其實非常近,但是因為有了Kaiser的經歷,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大醫院有個弊端就是很難約到我想要的醫生(幾個月不等),而普通的醫生又不是我想要的。在美國醫生和醫院不是雇傭關系,是合作關系(一周去醫院1、2次而已),他們都有自己的診所,病人只有嚴重的情況才去醫院,所以一般而言我們并不需要去這種超大型的機構,而且個人感覺因為醫院對病人后期的跟蹤并不如診所的醫生這么積極。
另外有個同事推薦了一個在Oakland的醫生,他也在十幾年前給我的一位醫生同事成功的做了ivf,現在女兒非常健康,網站上查了一下醫生,看照片估計得70+歲了,評價好壞摻半,首次門診費用大概$450,猶豫很久,還是沒去,因為這類醫生除了講究技術以外,最重要的還得跟得上科技發展。我最理想的醫生的年紀在50歲左右,有足夠的經驗,也跟得上時代。
5. Reproductive science center - 我最后的選擇
關于生殖中心的介紹 | RSC San Francisco Bay Area
居然有中文網站
首次診金$340,這個機構是我一個婦產科的同事介紹給我的,因為他本身也是很有名的婦產科醫生,所以我很期待。機構在San Ramon,車程單程40分鐘左右,先上一個我的醫生的照片和評論:評價是基于116人的
首先,在電話預約之后我們就收到這個機構的email,給了一張檢查清單,要求在第一次見面前完成以下各項檢查;
其次,醫生有非常好的溝通能力,他在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用模具和圖解詳細的闡述了ivf的全過程;
然后,他給我做了b超,我告訴他,我半個月前才到另外一個診所做過b超,16個卵泡,他當時很警惕,可能瞬間感受到了來自同行的威脅 ,于是在做完b超后給我正兒八經的來了一通能力和實力的表白;
最后,我見了Sara, 我的case manager,她會全程跟蹤我的情況,提醒我用藥打針,并且當場給了我一個schedule,讓我清晰的知道未來的每一步,沒那么迷茫。
至此,我的前期選擇攻略就做完了,因為我知道每個決定走出這一步的小姐妹們都面臨五花八門的選擇,如果你們來美國,不一定會選擇同一個城市,同一家機構,也不一定會選到同一個醫生,身處異鄉,一定要綜合考慮,醫院和醫生的實力,住宿和交通的情況,以及后面我會講到的治療過程,寧可前期多看幾家,千萬不要輕易決定,后面我會說一些同事和朋友的經歷,幫你們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