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做試管的經歷
我和老公2013年來到美國圣地亞哥,2014年結婚,婚后兩年未孕,做了一大堆檢查之后很快確定了不孕的原因:我是多囊卵巢,他精子畸形率100%,幾乎沒有自然受孕的可能性。幸運的是老公的精子雖然畸形率高,但是DNA破損率卻很低,我的子宮和輸卵管條件不錯,試管的成功率還是比較高的。
我們2016年做試管,因為畸精癥必須選擇icsi(應該翻譯為第二代試管),就是把精子直接注入卵子的那種。但因為年齡還小不需要做第三代,也就是DNA篩查。2017年得了一個聰明調皮的小丫頭。
1. 金錢準備
我們選擇的clinic并不是按cycle收錢,而是按項目收錢。比方說一次B超多少錢,一針藥物多少錢,這些都分開算。我們的保險并不cover試管,只cover這期間某些藥物(比如黃體酮)和檢查(比如輸卵管檢查)的費用,因此第一次見醫生的時候就討論過這件事。醫生給出的估計是15000刀,實際花費大概差不多。我們手頭現金不夠,選擇分期付款。
2. 確定計劃
第一次約見醫生,除了例行檢查和問詢身體情況(病史家族史)外,醫生還特別問了我們計劃要幾個小孩,他希望在一個cycle內就讓我們有足夠的胚胎可以滿足我們一生的需要。我們的答案是兩個,那么根據成功率計算(每個優質胚胎成功率60-70%,中等胚胎40-50%,每個卵子能長成可用胚胎的概率是30%左右),我們需要在第一階段取出10-15個卵子,配成三四個胚胎。這里的醫生不會按照我們的要求促出更多的卵子,因為他們需要在成功的前提下降低對母親的傷害;他們也不能按照我們的要求一次植入兩個胚胎,因為單胚胎的成功率足夠高,而雙胞胎的風險大,早產率高,是他們非常不提倡的(據說母親過了35歲成功率降低,就可以選擇植入雙胚胎,而我當年只有26歲,求了大夫很久說想要雙胞胎,依然被嚴詞拒絕)。
3.治療經過
確定方案之后醫生就要按照這個開藥,開始促排。因為我年輕,醫生為了防止過度刺激,給我的計劃是一個低藥量,長時間的計劃,這就意味著我要挨更多的針。在藥房買好藥,就要開始按照劑量要求每晚給自己注射。開始是兩個促排卵的針,后來加了一針防止排卵的針。
每天早晨八點前要去醫院抽血化驗,隔天要見大夫做b超檢測卵泡發育情況,醫生根據早上的檢查確定當天晚上的藥量,然后由我的護士打電話通知。這樣的過程我經歷了17天,但正常人一般是14天以內。
打針的過程其實并不太可怕,針頭都很細,并不會痛,主要是心理上的畏懼。想想那些每天注射胰島素的人,我們這點痛苦其實不算什么。最痛苦的其實是心理煎熬,擔憂不成功怎么辦,擔憂卵泡怎么還長不大。好在我的醫生和護士人都不錯,我每次發神經就打電話給他們,他們會非常肯定的答復我:你一定會成功的!
最后一天打完針之后,隔天就要進行取卵手術了,當天老公也要去醫院貢獻精子。整個過程是全麻的,非常快(大概半小時不到),術后恢復期間也沒有出血或不適。最終取出13個成熟卵子,其中12個受精成功。五天后只有4個幸存,沒有一個長成應該有的樣子。大夫知道我愛擔心的性格專門給我打了電話,說他要再給他們一天時間,請我等等。我一時激動沖他怒吼,說你之前的承諾都是狗屁!他依然非常平靜幽默的安慰我說,據我觀察,你的孩子們只是性子都比較慢,你要耐心的對他們。感謝他,看過我失控的樣子后依然這么專業和溫和。
第六天的時候真的有三個胚胎長成了優質胚胎,大夫之前的估計果然一點都沒差。之后這些家伙都被冷凍起來,等我身體恢復好了以后再選一個植入。這里要說一下,這個clinic現在的冷凍技術并不會降低成功率。
下一個cycle就是植入了,整個過程很輕松和溫馨。醫生為了避免我痛苦,黃體酮選擇了貼在肚子上的貼紙取代油針。所以我在這個移植cycle除了抽血以外沒有挨過針。移植的那天,手術室里四面八方都是屏幕,直播我女兒被放進去的情況。大夫請我老公通過顯微鏡看她的樣子,老公看了一眼以后就流淚了,說了一句:我的寶寶長得好像個葡萄啊……沒錯,我老公見過我女兒六天大的樣子!
大概一周后我忍不住買了驗孕試紙,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兩條線。那一瞬間,我真的淚流滿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