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是長壽飲食的基礎
“豆類在長壽地區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全世界每一種長壽飲食的基礎。”美國作家丹·比特納歷經十幾年遍訪長壽地區后得出了這個結論。他在《藍色地帶廚房:100種長壽食譜》一書中提到,“藍色地帶”即意大利撒丁島、日本沖繩島、哥斯達黎加尼科亞半島、希臘伊卡里亞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馬林達市五大長壽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們都將豆類作為飲食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豆類營養豐富,搭配廣,價格低,是一種近乎完美的食物。
長壽地區的人都愛吃豆
“藍色地帶”的長壽人口比例在全世界領先。意大利撒丁島是全球男性百歲老人最集中的地區;希臘伊卡里亞島1/3的居民能活到90歲,很少得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老年慢性病;日本沖繩島是全球女性壽命最長的地區,近2/3當地老人在97歲時仍能獨立生活;哥斯達黎加尼科亞半島的人均收入是哥斯達黎加最低的,平均壽命(85歲)卻是全球最高;加利福尼亞州的洛馬林達市是百歲老人率最高、中年預期壽命最高的地區。
比特納除了到“藍色地帶”實地采訪,還收集了150多項與這些地區相關的飲食調查,分析了過去80年來人們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這些長壽地區的飲食習慣有相似之處——90%以上的熱量來自天然植物性飲食,其中65%以上來自全谷物、時令蔬菜、堅果、塊莖(包括土豆、白薯在內)和豆類等。特別是豆類,在撒丁島的百歲老人飲食中,鷹嘴豆和蠶豆是首選。沖繩人每頓飯都要吃豆腐,豆腐就像面包一樣普及。挪威研究人員對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從西方飲食轉變為多吃豆類、全谷物和堅果,少吃紅肉和加工肉的飲食,可能讓20歲的人,預期壽命增加13年;60歲的人增加8.8年;80歲的人增加3.5年。
比特納表示,“藍色地帶”的人們長期以來就知道豆類對健康有益,且每種豆類有不同營養成分,各種豆類都吃是最好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則把每年的2月10日定為“世界豆類日”,旨在凸顯豆類的營養價值。地中海飲食、美國膳食指南等膳食模式都重點推薦攝入豆類。我國的飲食結構中,豆類也有著重要地位。我國食用大豆的歷史已有5000多年,豆制品加工歷史源遠流長,其中大豆做成豆漿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
預防多種疾病,降低死亡風險
豆類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人工種植的作物之一,迄今已有1.8萬多種豆類遍布世界各地。中國注冊營養師李園園介紹,根據營養特點,豆類可分大豆類和雜豆類。
大豆類中常見的有黃豆、青豆、黑豆,還有不太常見的雙色豆、褐色豆,營養特點是蛋白質含量突出,占比高達35%~40%,脂肪含量也較高(15%~20%),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對較少,其中約一半成分屬于膳食纖維類。
雜豆類常見的有紅豆、綠豆、豌豆、蕓豆、鷹嘴豆等,本質屬于淀粉類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達55%~65%,蛋白質含量通常占10%~30%,脂肪含量占比普遍較低,多數低于5%。但相比精米白面,雜豆還能提供更多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及鉀、鎂等礦物質。
總體而言,豆類中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的含量豐富,可提供能量和蛋白質,具有升血糖慢、補鈣、促進胃腸蠕動等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豆類及其制品對健康有重要作用。
降低全因死亡風險。美國愛荷華大學針對10萬多名絕經后女性的研究發現,與植物蛋白(如豆腐、堅果、豆類和豌豆)攝入量最少的婦女相比,植物蛋白攝入量最高的婦女,全因死亡風險低9%,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低12%,與癡呆相關的死亡風險低21%。此外,發酵后的豆可能更有益健康。《英國醫學雜志》上刊登一項對日本9.3萬人隨訪14.8年的研究,發現攝入發酵大豆較多與較低死亡率有關。
有助減肥瘦身。一項研究顯示,增加大豆及其制品攝入可改善肥胖,有助降低超重和高膽固醇血癥的亞洲人群的體重、腰圍等。
預防多種慢性病。大豆及其制品的攝入可降低骨質疏松、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另一項研究顯示,大豆異黃酮可減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松,高劑量(超過90毫克/天)攝入可增加髖關節和腰椎的骨密度。一項薈萃分析表明,在亞洲婦女中,高異黃酮攝入(20毫克/天)可將乳腺癌發生風險降低29%,青春期飲食中多攝入大豆,保護作用更強。
不同豆類適合不同吃法
雖然大豆是國人的傳統健康食物,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顯示,約40%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類制品。即使常吃豆類的人群中,攝入量也遠遠不足。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顯示,成年人大豆及其制品的攝入量從2000年每天平均14.5克下降到2018年的每天平均12.8克。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22)》建議,成人每天攝入全谷物和雜豆50~150克。由此可見,80%以上的人群都沒達到推薦攝入量。
李園園表示,除了吃得不夠,還有些人不敢吃或吃得不對,原因在于人們對豆有不少誤解。誤區一:男人吃大豆會變娘。實際上,大豆異黃酮活性比“雌激素”弱很多,研究證明其不會影響任何年齡段男性的生殖激素濃度。誤區二:孩子吃大豆可能性早熟。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吃大豆及豆制品會讓孩子性早熟。相反,豆類含有的優質蛋白質、鈣、鎂、鉀、大豆卵磷脂、大豆低聚糖等對孩子有不少健康好處。誤區三:女人吃大豆容易得乳腺癌、加重乳腺增生。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大豆異黃酮攝入會導致乳腺增生,也沒有證據顯示會加劇乳腺增生。反而有研究發現,適度增加豆類攝入對乳腺癌預防有積極作用。誤區四:米豆腐、日本雞蛋豆腐也是豆制品。實際上,這些食物并非真正豆制品,不能替代豆類。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康軍仁表示,更年期女性和老年人,更應適當增加豆類及豆制品攝入。另外,豆類吃法很多,選擇合適的才更健康。
大豆類可以煮、焗后直接吃,也可以食用相關豆制品。根據工藝,可分為發酵類和非發酵類。發酵類豆制品包括腐乳、臭豆腐、豆瓣醬、納豆等,降低了原料大豆中的抗營養物質含量,還產生了維生素,同時提升了礦物質吸收率,有利于大豆異黃酮的釋放,促進吸收。需要注意的是,除納豆外,發酵豆制品含鹽量高,不宜多吃。非發酵豆制品包括豆腐、豆皮、腐竹、千張等,依舊保留大豆的特色營養,同時嘌呤含量有所降低,是非常健康的豆制品。
大豆也可以入粥、入菜。例如,把大豆磨成粉,與玉米面、小米面等粗糧粉混合做成窩窩頭、饅頭,既營養豐富,還有助氨基酸互補、提升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需注意,不建議吃豆泡、炸豆腐丸子、炸豆餅等煎炸醬鹵深加工的豆制品。高溫油炸不僅導致各類營養物質的損失,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
雜豆類可采用蒸飯、煮粥、入菜、做面食等吃法,如八寶粥、雜豆飯、鷹嘴拌菠菜、紅腰豆沙拉、豆包、雜豆饅頭等。胃腸脆弱的人群,建議選擇奶花蕓豆、紅小豆、腰豆等容易泡開、煮軟的豆類,或者浸泡后用高壓鍋煮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