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男女,你可以在德國選擇成為“第三性別”
新年伊始,1月成為了很多新政生效的好季節。2019年1月1日,德國正式成為了歐盟第一個在出生證上提供“第三性別”選項的國家。這意味著雙性人嬰兒能夠在出生證上登記性別為“雙性人”,而不必被強制性地在男女之間做出選擇。這被很多雙性人及性別平等運動支持者譽為一場“小型革命”,但他們同樣認為,要讓雙性戀“完全融入社會”,還需要采取許多步驟,現在僅僅邁出了第一步。
▲早在2017年11月8日,德國最高法院就針對一起訴訟裁定德國立法機構必須從法律上承認,在出生證明的性別一欄中,除了男、女選項外,還應該有“第三性別”。法院裁決稱:“現有制度沒有提供男性、女性之外的第三選項,違反憲法規定?!钡聡摪钭h院于2018年12月初通過了此項法律。
雙性人的自白:“我想擁有自己的性別”
現年34歲的林恩·D(Lynn D.)在兩歲的時候,已經做了七次手術。他生來就有男性和女性的兩套性器官,在他出生后不久,醫生和父母決定他的性別應該是女性,所以林恩的陰莖和睪丸被切除了。但隨后,醫生也切除了他的女性性器官卵巢,稱其為一場預防性手術,防止林恩未來患上癌癥——盡管在林恩來看他沒有做手術的醫學理由,而且這些手術的動機“令人懷疑”。
醫院和醫生充滿了他在德國巴伐利亞州(Bavaria)和黑森州(Hesse)的童年記憶。在那里,曾經有50名研究人員對他的裸體進行過檢查。當林恩進入青春期時,醫生讓他服用生長阻滯劑和高劑量的激素。十幾歲時,林恩開始自殘,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之后,他一度試圖自殺。
▲林恩打算在今年將他的性別改為雙性人。
“在出生后,我被貼上了女孩的標簽,醫生和父母試圖讓我成為一個女孩,融入社會,”林恩對CNN這樣講道,“但這并不奏效,相反地,我和男孩相處得更好,所以我想,‘我是一個男孩’。但是漸漸的,身邊的男孩們開始排斥我,我意識到我也不是一個男孩。我和我的身體沒有很好的聯系,也沒有人幫助我和我的身體建立良好的聯系。”
林恩在20歲的一次心理治療中才知道自己是雙性人——這是一個總括性術語,用來描述一個人出生時具有生殖或性解剖學特征,不符合對女性或男性的二元定義的各種情況——這對林恩來說,像是揭開了多年的謎題。他說:“當我第一次得知自己是雙性人時,那種感覺就像有人說我是外星人和變種人一樣。”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后,林恩明白了,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不再感到不安,因為我突然明白了我是誰”。
十多年后的今天,林恩成為了一名工程師,業余時間和朋友組建朋克樂隊,生活中與女友相伴,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快樂的人。另外,林恩表示他接受被稱為“他”(he),但他更希望德國能有一個新的代詞來描述雙性人,社會能夠理解二元性別之外的定義,認同雙性人的身份。
不知情就被定“性”,醫學手術侵害權利
根據大赦國際(Amnesty International)在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像林恩這樣性別特征存在明顯差異的嬰兒,通常會接受痛苦且不可逆轉的手術,以使他們看起來像傳統意義上的男性或女性。這種手術源于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約翰?莫尼(John Money)在美國普及的一種理論,他認為,雙性人是進化異常中的產物。莫尼認為,雙性人要么成為男性,要么成為女性,因此,他們必須需要治療。
大赦國際的報告援引對丹麥、德國和英國醫學專業人士的采訪稱,盡管這一理論已不再被醫學界廣泛接受,但它“在今天的醫療機構中仍能找到回響”。林恩接受的手術活生生地剝奪了他的身體自主權,并留下了痛苦的傷疤。正如林恩所說:“當醫生和父母談論我的身體時,我不得不離開房間。我現在認為他們的做法是一種具有儀式性質的性暴力,我的身體和精神因此受傷?!?/p>
▲阿尼克(Anick)也是一名雙性人,但慶幸的是,幼年的他并沒有接受不可逆轉的手術,但也一度因抑郁而試圖自殺。如今,他決定通過手術成為一名正常的男性,其左手臂上的皮膚被拿去用于手術。
為此,一些聯合國和國際人權專家在2016年呼吁“緊急停止侵犯雙性兒童和成人的人權”,呼吁各國政府禁止有害的醫療行為,保護雙性人群不受歧視。據聯合國稱,全球0.5%至1.7%的人口生來就具有雙性特征,他們面臨著包括手術、歧視和酷刑在內的侵犯人權的風險。
在醫學上,一組歐洲醫學專家在2018年7月發布了一套新的指導方法,他們敦促醫生將醫學上不必要的雙性兒童手術推遲到他們足夠大的時候進行。歐洲對此的共識是:“對于此類敏感且不可逆的手術,如生殖器手術,我們建議推遲干預,直到患者年齡足夠大,能夠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積極參與決策?!?/p>
邁出第一步后,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支持的聲音越來越多,德國新法律也展示了“對二元性別之外的更大認可”,但根據規定,想要將出生證明改為“第三性別”的人,必須出示相關醫療證明。這一點仍引起不少爭議。
德國魯爾大學波鴻分校的性別研究博士研究生阿萊克·克萊默(Anike Kramer)認為,父母們更關心他們的孩子在社會上每天會面臨的問題:我怎么稱呼我的孩子;我應該用哪個代詞,我應該告訴我的鄰居什么,我應該如何教育我的雙性孩子?“從社會學角度來說,父母缺乏行動的選擇,除了訴諸醫療,他們通常沒有其他選擇。而德國醫學建議仍然非常保守,依舊在采用二元體系。”
▲2014年以來,來自“第三選擇”(Dritte Option)或“第三選擇”(Third Option)的維權人士游說德國官方承認第三性別。
德國部際工作組(IMAG)同樣指出,根據德國法律,父母一般不能同意進行“女性化”、“男性化”或“消除歧義”手術,除非手術在醫學上是必要的或會危及生命。然而,目前的法律并沒有禁止對幼童實施此類手術,而且留給醫療專業人士一個模棱兩可的問題:對于雙性兒童來說,哪些手術是必須做的?這些專業人士可能會繼續將雙性人的身體特征定性為疾病。
還有一些人,對法律本身的適用范圍產生質疑。德國同性戀聯盟發言人馬庫斯?烏爾里希(Markus Ulrich)認為,德國雖然立法通過“第三性別”,但這項法律“不足以保護非二元身份的人”。“雖然這種做法跳出了性別二元論的桎梏,但政府實際上忽視了憲法法院去年提出的另一種選擇,即完全廢除性別登記,對于雙性或變形人來說,這是一種更具包容性的選擇。
“第三性別法案對于性別多樣性的認識仍然不足?!眰惗爻鞘蟹▽W院高級講師格里杰·巴爾斯(Grietje Baars)表示,“你不能僅僅以一個人的生殖器來判斷性別,也許,現在是時候從官方文件中完全刪除性別這一選項了”。雖然巴爾斯知道自己的說辭聽起來很激進,但他認為廢除性別登記并不意味著廢除性別本身?!斑@種做法就像廢除證件上的宗教或種族欄一樣,并不意味著你不能再是天主教徒或黑人?!?/p>
▲德國LGBTQ活動人士表示,新法律或將變性人群體排除在外。
包括綠黨和社會民主黨在內的一些德國政界人士指出,其他一些國家也允許那些“非二元性別”的人修改官方文件,以符合自己的性別認同。2014年,澳大利亞高等法院裁定,政府應該在法律上承認第三性別。2017年,加利福尼亞緊隨紐約,成為美國第二個允許不認同性別的居民更改出生證,以匹配自己的性別身份的州。其他幾個國家,包括阿根廷、孟加拉國、加拿大、丹麥、印度、馬耳他、尼泊爾、荷蘭、新西蘭和巴基斯坦,在護照、人口普查或身份證上也都提供了中性別的選擇。
雖然雙性人、跨性別者和其他人權倡導者繼續呼吁德國的新法律更具包容性,但林恩認為目前的這一步將有助于社會更好地了解雙性人,至少讓大眾不再害怕這一群體。他說:“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想過和別人一樣的生活?!?/p>
(注: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鳳凰網國際智庫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