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子宮腺肌癥癥狀危害不容小覷,超聲檢查可及時診斷
子宮腺肌癥多見于35-45歲的經產婦人群,患者普遍表現為痛經、月經異常等癥狀,并且會隨著月經周期而不斷加重,對女性的危害大,因此早期檢查非常有必要,及時診斷配合治療可減輕患者的痛苦。
子宮腺肌癥多見于35-45歲的經產婦
痛經與女性子宮增大有關
子宮腺肌癥常發生于生育年齡婦女,約有30%的患者無癥狀,其余則表現為進行性痛經、精量增多、經期延長,婦科雙合診子宮球形增大、質硬,經期有壓痛,具體表現如下:
除了以上5大典型癥狀,如果患者出現非經期出血以及痛經加重等癥狀,則有可能為子宮腺肌癥癌變的前兆,需要及時就醫檢查,避免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危害。
此類疾病作為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極大,并且痛經癥狀會呈進行性加重的趨勢,使得很多女性難以忍耐,雖然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子宮腺肌癥,但卻無法根治,因此常被稱之為“不死的癌癥”。
子宮腺肌癥導致懷孕幾率降低
除此之外,由于內膜異位會影響受精卵正常著床,因此子宮腺肌癥懷孕幾率很低,即使成功懷孕也可能因為宮腔內環境惡化而影響到胚胎的生長,繼而造成患者流產風險升高。
前面提到子宮腺肌癥的典型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痛經加重、月經改變及不孕,但臨床上仍有約1/3患者在早期無任何癥狀,單從癥狀上診斷困難,需要結合相關檢查來明確,目前針對子宮腺肌癥的診斷主要方式為CA125以及影像學檢查:
1、腫瘤標志物CA125
CA125是非特異性腹膜疾病標志物,子宮腺肌癥常伴有血清CA125水平升高,臨床認為CA125(臨界值35U/ml)可作為子宮腺肌癥的輔助診斷指標;
CA125可作為輔助診斷
2、彩超檢查
超聲檢查可確定子宮腺肌癥的種類,為彌漫型、前/后壁型、局灶型與囊腫型等提供診斷依據,其中方式在臨床應用最廣,性較好且價格較為低廉;
3、磁共振檢查(MRI)
MRI較其他影像檢查手段如彩超、CT診斷具有較高的準確性,目前已成為子宮腺肌癥影像學檢查和鑒別診斷中重要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超聲檢查還可以用于鑒別子宮腺肌癥、子宮肉瘤、子宮肌瘤等,具體如下:
總的來說,大部分子宮腺肌病病情輕,無臨床癥狀或者僅表現輕微痛經,子宮病變較輕微,加上聲像改變除子宮肌層回聲稍不均勻外,沒有典型的圖像,因此子宮腺肌病的漏診率較高,因此檢查時需結合患者病史適當放寬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