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新技術每年可多生十萬人
新一代試管嬰兒技術PIMS來了!它能使試管嬰兒技術活產率達到72%,比傳統方法提高了一倍多。
就此,有專家推測,PIMS技術推廣可使中國每年多生10萬以上嬰兒、減少近萬出生缺陷、節省臨床費用上百億,會使更多的家庭受益。
據統計,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切入輔助生殖賽道。
新一代試管嬰兒技術問世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聯合中國多家醫院和高校,在輔助生殖領域“十年磨一劍”,研發新一代試管嬰兒技術——使用表觀遺傳信息即DNA甲基化指標來優選胚胎的方法(PIMS),甲基化水平優良的胚胎的臨床檢驗活產率達到72%,遠高于當前全球輔助生殖活產率不足30%的指標。相關成果于5月8號在《細胞研究》期刊發表。
據報道,“PIMS”是一種全新的、基于表觀遺傳學進行胚胎植入前篩選的技術,全稱為胚胎植入前甲基化篩查技術。相較于市場已有的輔助生殖技術,PIMS技術擁有以下五大優勢:
一是,“PIMS”技術為全球首創的新一代輔助生殖技術。
二是,“PIMS”技術擁有更高的出生率,大幅提升輔助生殖出生效率。
三是,“PIMS”技術覆蓋人群更廣,更多患者獲益。
四是,“PIMS”技術能夠幫助“優生優育”效果更佳。
五是,“PIMS”技術+人工智能,胚胎篩選更精準。
根據實驗結果顯示,PIMS方法涉及的DNA甲基化是胞嘧啶上的甲基化修飾,其對基因的表達起“開關”作用——DNA甲基化狀態的正確與否決定嬰兒能否順利出生以及健康成長。
合作團隊利用PIMS技術方法對182個家庭的800個胚胎進行優良胚胎(DNA甲基化水平在0.25-0.27之間的胚胎)的篩選,活產率達到72%。
值得一提的是,唐氏綜合征是較為常見的出生缺陷,PIMS技術可以篩查唐氏綜合征等遺傳學疾病。
其中,印記基因疾病在試管嬰兒中出現的比例高,是唐氏綜合征的3倍以上,但原來的方法無法檢測印記基因疾病,PIMS技術則可以篩查印記基因疾病等表觀遺傳疾病,因此可以大幅降低出生缺陷比例。
有業內專家推測,PIMS技術的推廣可使中國每年多生10萬以上嬰兒、減少近萬出生缺陷、節省臨床費用上百億元人民幣,會讓更多家庭受益。
一系列政策支持輔助生殖
輔助生殖技術是幫助不孕不育群體進行生育的方法之一,主要分為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兩種,體外受精俗稱試管嬰兒,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治療不育癥最有效輔助生殖技術。
試管嬰兒最早發明于1978年,最初的技術被稱為第一代技術;之后使用了單精注射,被稱為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20世紀90年代染色體DNA序列的檢測被稱為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
近年來,為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質,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線粒體置換技術(MRT)、凍融胚胎移植(FET)、細胞療法等成為生殖專家關注的重點內容。當然,提高輔助生殖技術的成功率、覆蓋率和可及性,相關器械的創新升級也同樣值得關注。
自第一例試管嬰兒誕生至今,全球約有超過1000萬嬰兒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誕生。選擇合適胚胎移植是決定輔助生殖技術成功率的關鍵因素之一,而目前篩選胚胎主要是依據形態學指標,其活產率仍不能滿足醫患的期望。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試管嬰兒的出生率、降低流產率是臨床上亟需解決的問題。
政策層面,為鼓勵生育,近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利好輔助生殖產業發展的政策,尤其是納入社保方面預期較高。
2021年8月,國家醫保局發布了政策,輔助生殖全周期的降調節藥物、促排卵藥物、誘發排卵藥物及黃體支持藥物醫保均有覆蓋。促排卵等藥物納入醫保,意味著接受ART夫婦的經濟負擔將減輕超過1/3,有助于提升輔助生殖滲透率。
2022年8月,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提出,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范圍。這也是國家衛健委首次明確將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助力輔助生殖領域,眾多險企充分發揮商業保險的優勢,創新產品與服務,針對“不孕不育”患者的具體需求、治療特性等,研究開發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減輕患者醫療負擔。
2023年2月,國家醫保局表示,將逐步把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并鼓勵中醫醫院開設優生優育門診,提供不孕不育診療服務。
各地對輔助生殖技術出臺鼓勵政策。例如,今年3月,浙江麗水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制訂《麗水市輔助生殖技術治療費用補助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對符合條件的麗水市戶籍家庭接受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所需費用自費部分(含個人賬戶),擬按累計最高1萬元給予補助。
到2025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可達854億元
據統計,2017年以來,中國輔助生殖行業市場規模由227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5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8.7%。
根據沙利文報告,2020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為434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85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