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2萬元海外凍卵,真能解凍“生育自由”?
“我不是女權主義,也不是因為一直單身才選擇凍卵。”
2018年7月16日,32歲的Yoyo Lin獨自踏上前往大洋彼岸的航班。“去美國凍卵,是我送給自己32歲的生日禮物。”
凍卵,指取出母體卵子并將其冷凍,以待需要生育時取出使用的生育輔助技術。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律師彭靜提案,建議允許符合條件的單身女性使用輔助生殖技術。但反對聲也隨之而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醫師孫偉公開建議,應禁止醫療機構開展單身女性凍卵。
社會熱議凍卵的背后,是一連串關于生育權歸屬的問題:誰來決定女性的卵子如何處置?單身女性是否具有生育權?為何男性能凍精而女性不能凍卵?
“中年少女”凍卵記:33顆可以等待的卵子
在離肚臍兩指寬的地方,捏起一小塊皮膚,Yoyo做好心理建設,將針頭以45度角扎入皮膚,緩緩推動注射器,把促排針打進身體里。促排針藥物的主要成分是性激素,能促進促排卵生成激素的分泌,從而刺激卵巢里儲備的基礎卵泡盡可能多的成熟。
在10天的促排卵周期內,Yoyo每天早晚都要給自己打1針這樣的促排針,再加上手術前2針抑制排卵的針劑和2針破卵針,Yoyo總共給自己打了24針。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第一次給自己打針,換作誰都是有些膽怯的。”Yoyo說。
凍卵流程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手術是全麻,Yoyo感覺自己只是睡了一覺。手術總時長是1個小時,不算麻醉,實際操作時間只有15分鐘。經過陰道穿刺手術,Yoyo一共取出了33顆卵子。
“醒來只是覺得有點‘姨媽痛’,取卵后第二天感覺小腹有點漲,第三天就完全恢復正常了。”Yoyo說。
Yoyo管自己叫“中年少女”,她保養得很好。在凍卵之前,她的工作正處在上升期,雖然單身,但生活豐富多彩。
由于國內現行法律禁止醫療機構向單身女性實施包括凍卵在內的輔助生殖技術,Yoyo和許多有意凍卵的單身女性一樣,把目標瞄準了海外。
這樣一個周期的官方價格是1.8萬美元(約合12萬元人民幣),由于Yoyo是業內人士,所以略有折扣,之后每年還要繳納600美元左右(約合4200元人民幣)的保管費用。
日本、烏克蘭等亞洲國家的價格要相對便宜。烏克蘭納迪亞生殖醫學診所亞洲區負責人向杰介紹,包括接機、吃住、旅游、醫療和1年冷凍費用的凍卵套餐需要6.6萬元人民幣,后續冷凍費用是520美元/年(約合3600元人民幣/年)。
提供跨境輔助生殖醫療服務的試管嬰兒網創始人、CEO鄧絮陽回憶,2013年公司進入中國時,客戶主要是明星和一些對海外比較了解的女性,去年是客戶數量增長最快的一年,超過了100人。
客戶大多集中在30~38歲,年齡最大的客戶42歲,最小的僅有24歲。近年來,客戶的年齡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據他介紹,公司剛進入中國時的第一批客戶都是35~40歲的女性,凍卵是她們的“最后一班車”,但這兩年,30歲以下的客人越來越多,她們把凍卵當作“一份保險和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
凍起來的不僅是卵子,還有焦慮
和其他踏上凍卵這條路的單身女性相比,作為一家海外輔助生殖機構的創始人之一,Yoyo見到的生育焦慮比其他人更多。
她見過只有24歲、但因為卵巢早衰只能借卵生子的客戶,見過因為嘗試試管嬰兒屢屢失敗而互相指責的夫婦,見過曾經是堅定的不孕主義者、后來悔不當初的女高管。
Yoyo間接感受了她們在生育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雖然我現在不知道我將來想不想要孩子,但在我想要這個選擇的時候,我希望能夠有這個權利。”
女性的卵子質量與年齡密不可分。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2017年發表的綜述,35歲及以下的女性凍存5個卵子的妊娠率為15%左右,如果凍存15個以上卵子,妊娠率可以接近90%。但對于35歲以上的女性,無論冷凍多少顆卵子,妊娠率最高也只能達到30%~40%。
5~15個卵母細胞隨年齡變化的累計存活率
圖片來源:《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鄧絮陽表示,理想的凍卵年齡在28~30歲之間。當冷凍卵子的數量大于20個時,復蘇率會更有保障。
Yoyo想對自己的生育時間有更強的把控權。“結婚、感情狀態和要小孩,我認為是可以分開的,沒有一個時間表規定了你多少歲應該結婚、多少歲應該生孩子。”
美國紐約大學一項研究對478名因非醫學原因進行凍卵的女性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88%的受訪者選擇凍卵的原因是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伴侶。
推遲生育的理由
圖片來源:美國學術期刊《生育與不育》
鄧絮陽總結,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選擇凍卵主要也是出于婚姻的考慮:“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也不想將就。人可以慢慢找,但是把生育能力先凍上。”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事業。“30歲上下正是事業上升期,我們10個客戶里有7個是金融行業從業者,或是高壓力、高年薪的企業中高層管理者,沒有時間去談戀愛。”鄧絮陽說。
“生育保險”真的保險嗎?
凍卵到底是一份未來的保險還是一張昂貴的彩票?這項技術從問世以來就伴隨著爭議。
卵子冷凍技術開啟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1986年,新加坡婦產科醫生Christopher Chen第一次成功實施了人體凍卵。2013年,美國生殖醫學會指南中明確指出,成熟卵子的冷凍已告別實驗研究階段,臨床應用正式開放。
凍卵技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Christopher Chen采用的慢速冷凍技術,卵子復蘇率僅在30%左右;而目前大多數醫療機構使用的是玻璃化冷凍技術,將卵子置于高度濃縮的脫水溶液中,再放進-196℃的液氮中,使卵細胞維持在玻璃狀態,復蘇率可以達到90%。
卵子冷凍開始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是在2015年。當時,徐靜蕾公開透露,自己在國外冷凍了9顆卵子,稱“這是世界上唯一的后悔藥”。
圖片來源:《魯豫有約》
然而,無論是醫學上,還是法律、道德上,都出現了不少謹慎甚至反對的聲音。
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臨床工作經驗的生殖科醫生,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錢云認為:“不建議單身女性冷凍卵子是有依據和科學道理的。”除了凍卵過程中用藥和手術可能存在安全性風險,還有對凍卵有效性的考量。
錢云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個女性凍了100個卵子,冷凍后卵子復蘇率按70%~80%計算,隨后進行精卵結合的成功率約為70%~80%,再按優胚率50%、胚胎著床率50%計算,最后只剩下10個卵子能形成胎兒。
“這還是比較理想化的數據,中間還要經歷各種產科風險,比如早期的流產和胎停、孕中晚期的安全性篩查等等。”錢云說。
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和輔助生育技術學會發布的指南,一個冷凍卵子從復蘇到最后懷孕成功的幾率為4.5%~12%。
“有多少人一次取卵能取100個?很少。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如果要拿100個卵子去冷凍,至少要促排卵5次以上。”錢云說。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家對放開單身女性凍卵問題如此謹慎,還有基于對老齡化現象加劇的擔憂。“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如果開放單身女性凍卵,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推遲生育年齡,直接的后果就是出生率的下降。”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系副教授李曉農說。
除此之外,還有道德、家庭、社會等方面的考量。
“卵子屬于人的生殖細胞,具有比較高的道德地位,不能隨意處置,隨意買賣流通。”李曉農指出,開放單身女性凍卵后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可能出現非法卵子買賣、非法等一系列風險。
還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已經凍卵的女性將來找不到合適的伴侶,采用捐獻的精子來進行人工授精,孩子可能會在單親家庭的環境中成長,當孩子長大、面臨婚配時,還可能會涉及血緣關系糾紛。“凍卵問題不僅僅涉及女性單方的權利,還牽涉孩子的利益。”李曉農說。
“國家是否有足夠的監管部門去監管凍卵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法律問題?社會是否接受凍卵可能會導致的社會問題?”廣東君言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園園認為,需求如何在法律范圍內得到滿足,這是國家應該考慮的問題。“一件事情有風險就不去做,這不是長久之計。”
李曉農也表示,以沒有發生的、未來的風險來禁止單身女性凍卵,這是不合適的。
出國凍卵也并非風險全無。李曉農提醒,目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的法律對提供跨境輔助生殖服務的中介機構進行管理,只能從工商注冊、管理的角度對其經營范圍和經營內容進行限制。
此前,美國已經發生多起細胞、胚胎丟失、冷凍設備故障的案件,生殖服務機構對于細胞的保存管理也尚無明確、清晰的管理條例。
2018年3月12日,舊金山一家生育診所的液氮設備發生故障
圖片來源:《華盛頓郵報》
當我們討論凍卵時,我們在討論什么?
2019年底,徐棗棗發起了中國首例與女性凍卵權利相關的訴訟,她以“侵害一般人格權”將拒絕她的凍卵需求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告上了法庭。
爭議的核心是原國家衛生部(2018年改組為衛健委)2003年修訂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范》。該規范指出,醫療機構禁止向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
然而,根據《人類精子庫基本標準和技術規范》,未婚男性可以出于“生殖保險”目的,保存精子以備將來生育。
社會熱議凍卵的背后,是女性關于生育權的爭奪。
早在1968年,聯合國國際人權會議通過的《德黑蘭宣言》就提出了生育權的概念:“父母享有自由負責決定子女人數及生育間隔的基本人權。”李曉農解釋,這一定義包括3種自由:生與不生的自由、生幾個的自由、生育時間和間隔的自由。“單身女性凍卵實際上屬于自由決定生育時間的權利,我認為不允許單身女性凍卵有侵犯生育權的嫌疑。”
但李曉農也指出,目前,我國關于生育問題的相關法律都是建立在婚姻關系的基礎上,如果開放單身女性凍卵,和現行法律有矛盾和抵觸的地方。
比如,根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17條:“公民有生育的權利,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夫妻雙方在實行計劃生育中負有共同的責任。”
劉園園分析,盡管明確了生育是公民的權利,但目前的法律傾向于將生育權定義為夫妻的權利,沒有承認單身狀態下個體的這項權利。“在實施過程中,實際上是相互沖突和矛盾的,是存在模糊地帶的。”
政策也曾有過松動的信號。
2017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官網上有一段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的答復函。函中稱,目前我國相關法律并未否認單身女性的生育權。下一步將密切關注“冷凍卵子”等技術發展,積極做好可行性研究,審慎推進臨床應用。
盡管在目前的法律與社會背景下,緊縮的政策難見出口,但李曉農認為,這樣的討論對于提高公眾對女性自由選擇的接受度、對于社會觀念的開放都有積極意義。“女性對自身生活方式的選擇更多了,不是人人都一定要走結婚、生孩子的人生道路。”
對Yoyo來說,凍卵這一劑“后悔藥”使生育給自己帶來的緊迫感緩解了,不再著急去想繁育后代這件事。
“一定要給自己做一個保險,我可以選擇不,我也可以選擇有。”Yoyo開玩笑說,“要是真的到了50歲還沒有生孩子,‘冰箱’里還有,還能‘加熱’使用。”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