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孩子做這5件事,和諧親子關系
疫情防控期間,兒童和青少年的活動范圍相對縮小,社會交往也受到影響。武漢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神經心理專科副主任彭安娜建議,市民不妨趁周末在家陪伴孩子,增進親子情感,拉近親子關系。
彭安娜分析,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孩子們原有的生活學習節奏被打破,與同學、朋友的互動時間減少,容易出現情緒上的波動,比如煩躁、愛發脾氣等。面對這種情形,家長需保持良好心態,不向孩子傳遞負性情緒,同時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陪他們聊些感興趣的話題,及時幫助他們疏導不良情緒。
她建議,家長平時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溝通的時間有限。周末不妨先放下手機和手頭的工作,讓自己當孩子的“朋友”,多陪伴、多傾聽、多理解孩子。可以通過共同參與娛樂、休閑項目,一起動腦、動手,既能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也可增進親子感情,提高孩子心理健康水平。
一起玩親子游戲,有益身心
對于有小寶寶的家庭,家長可以安排一些游戲項目,既能實現陪伴孩子的目的,還能鍛煉寶寶的手眼協調,刺激大腦發育。
家長可以找張白紙和孩子一起畫畫,引導孩子根據畫面講故事,開發大腦;也可以找些衣服和孩子模擬時裝表演,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可以利用家里的玩具搭建場景和孩子“過家家”,鍛煉孩子的空間想象力。
一起做家務,增強家庭責任感
對于學齡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不少,家長周末可以適當安排孩子做些家務,一起做飯、整理居室、打掃衛生等。
讓孩子參與勞動,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從中獲取成就感,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可以讓他們對父母在家庭中的付出有所了解,從而增強對家庭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一起鍛煉,強身又健“心”
周末在家,家長不妨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一起設計運動計劃,比如在家跳操、跳繩、原地跑、拋球等。
“適當的日間運動能增強兒童和青少年的體質,促進骨骼生長、控制體重。”彭安娜介紹,適當的日間運動還可以促進睡眠,幫助孩子維持生物鐘節律,舒緩心理壓力。
她提醒,最近武漢氣溫較低,運動前注意熱身,防止運動時受傷;運動量不宜太大,心跳呼吸加快、微微出汗為宜,避免感冒;運動后要注意補充水分。
一起讀書談心,傾聽增進理解
周末還可以在家找個舒適的角落和孩子同讀一本書,用情景劇的形式還原書中情節,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和人生感悟。
“平等的姿態很重要。”彭安娜分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家長說教式的話語產生反感。此時,家長需要有意識地轉變角色,和孩子成為平等的朋友,認真聽他們傾訴,給予積極回應,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從而讓親子關系更親密。
一起種盆花,感受生命奇妙
家長還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和孩子一起種些綠植。觀察花草的生長過程,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感受生命的奇妙,讓他們與大自然更親近;照料花草的過程,也能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責任心,從而體會到父母照顧子女的辛苦,增進對父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