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生殖進醫保還有多遠
輔助生殖進醫保再次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西湖益聯保”新增輔助生育相關項目,包括胚胎培養和胚胎移植兩項“試管嬰兒”項目,每年最高可報銷3000元。
杭州輔助生殖報銷新政將產生怎樣的政策漣漪?當前,輔助生殖納入醫保難在哪里?讓輔助生殖費用降下來,還能做什么?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進行了相關梳理和采訪。
杭州輔助生育部分項目
每年最高可報銷3000元
輔助生殖技術是指運用醫學技術和方法對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進行人工操作,以達到受孕目的的技術。CIC灼識咨詢高級咨詢顧問劉宇琪介紹,輔助生殖技術主要包括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兩類,后者又分為IVF-ET、ICSI、PGT三類技術,即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
據媒體報道,明年起,參加浙江省杭州市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西湖益聯保”的居民,在2023年度實施輔助生育的參保市民,將可獲得最高3000元的報銷。
該補貼項目面向“西湖益聯保”全體參保人員,因長期不育不孕或既往孩子有出生缺陷等原因,臨床上需要進行人工輔助生育的,在杭州市范圍內具有特定輔助生育資質的省、市三甲醫療機構治療期間,接受胚胎培養和胚胎移植兩項治療的費用,“西湖益聯保”給予一定限額的補助。其中,胚胎培養費用報銷限額為0.15萬元/年,胚胎移植費用報銷限額為0.15萬元/年,在年度限額范圍內可按項目實報實銷,超過限額以上部分由被保險人個人承擔。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一次輔助生殖參保報銷的有益實踐和探索,杭州市的試點有望帶動全國輔助生殖參保發展。
同時,鄧之東提醒,“西湖益聯保”不是醫保,而是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醫保和商保的定位不一樣,醫保的制度定位是“保基本”,商保則作為補充和輔助,定位于保障個性化需求和非基本需求。
記者了解到,“西湖益聯保”自2021年推出,是首款由杭州市醫保局指導支持的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其面向全體杭州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不設戶籍、年齡、既往病史等限制條件,能在醫院隨醫保卡“一站式”理賠結算。
“輔助生殖根據不同癥狀、訴求和治療方式,價格也有較大差別,一般需要數萬元,最高報銷3000元的力度并不大,但對于經濟條件較為困難的家庭會起到比較積極的鼓勵作用。”鄧之東分析。
治療周期長費用
高輔助生育進醫保難
來自四川的葉女士今年28歲了,本打算今年備孕,可丈夫突然被確診出淋巴瘤。治療和痊愈期間,丈夫有3至5年不能備孕,甚至可能因為放化療失去生育能力。
葉女士只是千萬個遭遇生育難題患者中的一個。中國人口協會此前發布的《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患者超過4000萬,占育齡人口的12.5%至15%。這意味著,每6至8對夫婦中就有1對遭遇不孕不育問題。
輔助生殖技術給不孕不育家庭帶來希望的同時,又因費用高昂,讓不少家庭望而卻步。“在醫生的建議下,我們去精子庫存精,但輔助生殖所有費用加起來太高昂了。這對于我們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壓力很大。”葉女士說。
關于輔助生殖技術項目價格,劉宇琪介紹,人工授精技術價格相對便宜,在5000元左右/治療周期。試管嬰兒技術中,IVF-ET應用比例最高,平均價格范圍在3萬至5萬元/治療周期;ICSI由于主要解決的臨床問題不同,價格比IVF-ET普遍高1萬元左右;PGT價格在10萬元左右/治療周期。
今年8月,由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范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范圍。
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輔助生育納入醫保是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對促進生育將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政策支持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多地已有意向,但鮮有政策落地。今年2月,北京曾計劃將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甲類報銷,隨后又宣布暫緩實施。另外,江蘇、湖南等省份曾表示過將積極推動輔助生殖納入醫保,但截至目前,未見這些省份有相關政策落地。
輔助生殖進醫保難在哪?以試管嬰兒技術為例,劉宇琪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首先,整個治療周期下來費用比較高;同時,整體流程和診療項目較為復雜,包括各項檢查、降調促排用藥、實驗室操作、取卵及移植手術等,并且不同夫婦因自身情況不同,診療流程、用藥、耗時等也有差異;此外,我國醫保主要還是為滿足基本醫療需求服務為主,目前使用了“試管嬰兒”治療的人群數量相比其他醫保項目來說存在一定差距。
鄧之東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鄧之東看來,“醫保納新”是一項十分嚴格和謹慎的工作,我國醫保基金籌資規模和保障能力仍需加強,“保基本”是必須堅守的底線,醫保集采“提速擴面”的重點是將臨床價值高、價格合理、能夠滿足基本醫療需求的藥品納入目錄,避免盲目大范圍擴張。當前,輔助生殖技術費用高昂,并非大眾基本需要,只少部分群體需要,暫不符合“基本醫療保險”定位,與商業保險定位更為匹配。
除了進醫保還能做什么
加快相關藥械國產替代
讓不孕不育家庭不再“重金求子”,除了推動輔助生殖進醫保外,還能做些什么?在受訪專家看來,推進相關藥械國產化替代是可行路徑之一。
鄧之東認為,政策和技術壁壘高、行業滲透率低,我國輔助生殖行業呈現市場發展潛力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行業政策和技術壁壘高、藥械進口依賴強等特點,上游醫藥器械靠進口、中游孕育管理互聯網化、下游臨床治療以公立醫院為主。
援引相關數據,鄧之東告訴記者,2020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僅為330億元,行業滲透率不足8%,遠低于歐美30%的水平。
“我國輔助生殖行業起步晚,但市場需求巨大。隨著我國生育政策放開、國家強化對輔助生殖產業支持、輔助生殖技術水平提升及社會逐步接受和認可,還將產生廣闊的市場需求。”鄧之東預計,到2030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可達到1000億元,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面對未來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鄧之東建議,輔助生殖相關政策需重點解決輔助生殖產業鏈上游器械藥品國產化不足問題,應大力推進實施國產替代。
據悉,輔助生殖產業鏈上游的醫療器械主要包括輔助生殖高值耗材(如胚胎冷凍/解凍液、胚胎培養液、PGT試劑等)、輔助生殖固體耗材、輔助生殖專用儀器,藥品包括降調節、促排卵、誘發排卵、黃體支持等所需藥物。
根據蛋殼研究院發布的《2021輔助生殖行業研究報告》,從整個產品市場份額來看,輔助生殖高值耗材類器械95%、輔助生殖藥品80%依賴進口,特別是胚胎培養液被國外品牌壟斷,國內還未有獲批上市的產品。上游醫療器械和藥品國產替代迫在眉睫。
此外,鄧之東還建議,做好中游孕育管理平臺化服務賦能,強化下游輔助生殖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建設,均衡輔助生殖醫療資源地域分布。
近幾年,我國經批準的輔助生殖醫療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國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醫療機構共536家。其中,廣東省獲批準的醫療機構數量最高,達到56家;江蘇省和河北省獲批準的醫療機構數量緊隨其后,分別為33家和31家。
■中國城市報記者:邢燦